步入发展下半场 动力电池产业在挑战中寻找机遇
2023-12-21 08:55 来源:中国青年报·出行周刊 记者 张真齐
凭借扎实的海外布局,上半年,孚能科技境外销售额达41.95亿元,较去年同期的23.31亿元增长79.97%。图为孚能科技动力电池的生产线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引领,中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在于技术创新。图为第二届长江杯动力电池挑战赛的现场。
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朝着电动化、智能化推进,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如今,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,已成为汽车产业健康稳健运行的关键。其中,作为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,动力电池产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总出货量达到812GWh,同比增长86%。其中,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,同比增长超过130%,行业总产值突破1.2万亿元。
更重要的是,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前十的榜单中,中国企业依然稳固占据六席,反映出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中的领先地位。同时,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电解液、隔膜等动力电池生产的关键主材,在中国已全部实现自主生产,形成了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。
可以说,在各大企业的不断研发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利好和指导下,如今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“下半场”。面对当下出现的新挑战和新形势,如何在其中寻找新机遇,成为动力电池产业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。
动力电池有没有“产能过剩”
过去十年,中国动力电池在系统集成和智能管理方面的创新,引领了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持续发展。时至今日,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,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。不过,近两年来,动力电池产业“产能过剩”的声音却出现得越来越频繁。
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1-10月,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611GWh,累计同比增长41.8%;而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94.9GWh,累计同比增长31.5%。两项数据对比不难看出,动力电池产量远高于实际装车量。
在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志超看来,近期动力电池产量之所以超出实际装车量,一个重要的原因是,这两年有太多的企业迈入了动力电池的赛道。从2021年开始的“缺电”“贵电”,曾一度让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减产,不过也让很多企业和资本看到了动力电池产业这片蓝海的潜力。
“锂电赛道现在有8.9万家企业,仅2022年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,就新注册5.8万家企业,这些‘新玩家’中不乏主营酒类、房地产,甚至是服装的企业。”刘志超说,“此外,还有很多企业试图涉足包括矿产资源、电池材料、锂电池、钠电池、固态电池、储能、电池回收等多个领域。”
动力电池产业被更多人关注,本应是一件好事,但随着一些不符合准入门槛,甚至有“挂羊头卖狗肉”嫌疑的企业加入,这一产业的发展自然受到了不小的影响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此前预计,2025年,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,而出货量仅为1200GWh,产能过剩明显。
虽然国内的动力电池产能全球领先,但是存在明显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,高端电池的供应量不足,具备良好稳定性的低端电池也不足。“虽然目前动力电池的产量很大,但是质量良莠不齐,品质差的产品不少,有些动力电池可能都不能使用。”刘志超对记者说。
针对这种情况,在刘志超看来,与其说中国动力电池“产能过剩”,不如说是阶段性过剩、结构性过剩,而非整体过剩。“未来几年,动力电池结构性产能过剩可能会加剧,行业也将进入洗牌阶段,产能过剩的时间节点与竞争惨烈程度可能将超乎想象。”
不过,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认为,汽车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新能源汽车又是发展态势最好和最有希望的,自然吸引很多资本和企业进入,导致赛道拥挤。这几乎是每一个产业刚开始发展都会经历的阶段,符合规律也比较正常。
“对于动力电池目前的发展局面,我认为需要正确看待产能的问题,让市场来发挥竞争与淘汰机制,没必要因为进入者太多就感到担忧,以及进行过多的管控。”马小利总结说。
加速研发创新才是发展关键
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引领,中国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样在于技术创新。”在欧阳明高看来,只有持续为动力电池行业注入新的血液,才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一直向前奔跑。
正如他所言,虽然在当前阶段,很多动力电池企业的关注点是产能扩张等方面;但面向未来,提升动力电池的技术竞争能力,才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。
同时,动力电池降本是供给端、需求端的一致诉求。除了通过稳定上游资源价格、规模化生产等手段来实现,技术创新也是降本的重要手段。在系统结构创新、新一代低成本材料应用、极限制造新工艺导入等技术的帮助下,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效率将会得到明显提升。
作为动力电池产业中的领军企业之一,孚能科技同样深知研发创新的重要性。孚能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:“长期以来,孚能科技始终以研发引领行业,制定了‘投产一代、储备一代、开发一代’的研发策略,不断深耕前沿技术。”
据了解,通过自主研发及外部合作,孚能科技持续加大在高能量密度、超长寿命、高倍率快充能力、高安全性能等研发上的投入,不断增强产品性能,在新型正负极材料、固态电解质、成本领先化学体系、新尺寸等方面形成丰硕成果。
该负责人表示,在动力电池领域,孚能科技具备国际化和前瞻性的研发实力,高镍三元软包电池的各项性能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2021年起,孚能科技开始批量供货高镍三元软包电芯,能量密度达285Wh/kg,使用该电芯电池包能量密度达188Wh/kg,均领先于国内行业内其他企业的产品。
同时,孚能科技开发并验证了能量密度达到330Wh/kg的下一代动力电池,获得USCAR(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)年度团队成就奖。该技术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仍能提供80%的容量,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。
此外,面对近两年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,孚能科技快速产业化已有技术储备的钠离子电池,成功开发适用于电动汽车、两轮电动车等多个应用场景的产品。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155Wh/kg,并获得客户项目定点;第二代产品将于今年年底开始中试,预计在2024年年内量产。
“我们计划短期内将钠离子电池搭载于续航300km以内的经济型电动汽车,未来则形成续航500km以内采用钠离子电池,500km以上选择高性能三元锂离子电池的解决方案。”上述负责人表示,随着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不断提高,以及产业链规模降本的实现,预计未来将在中低端动力电池市场和储能市场上形成规模化应用。
除了在生产研发领域不断创新外,孚能科技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体系,通过采购国际绿电证书、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“绿电”制造;使用区域内热电联供装置产生的多余蒸汽以降低电耗,并实现了对工厂生产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和可循环利用。
“尽管动力电池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发展历程,但到现在,产业仍在如火如荼地迭代更新,在技术路线彻底成熟固化那一天到来之前,随时可能有黑马杀出。”刘志超说,“因此,不断创新和技术进步,不仅是抢占市场份额的最可靠方式,更能促进动力电池产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。”
产品出海发掘新机遇
“对于中国动力电池的产能与需求的研究,不能仅关注中国市场,更需要关注全球市场。”谈及这一话题时,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,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长期景气。“预计到2030年,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量将达到3800GWh。其中,中国、欧洲和美国分别占28.9%、26.3%和23.7%。”
因此,在国内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、市场格局向头部集中的局势下,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将眼光放至海外,纷纷抢滩海外市场。
孚能科技副总经理、董事会秘书张峰介绍,目前孚能科技在美国和德国设有分公司,构建横跨三大洲的研发、市场和服务架构。在此基础上,公司与土耳其TOGG集团合资建立电池公司SIRO,已初步具备海外制造和供应能力。
“2020年6月,孚能科技被土耳其TOGG集团选定为其研发、生产动力电池的供应商。”张峰对记者说,次年9月,双方签署合资协议和供应协议,成立合资公司SIRO,负责TOGG全系车型及其他客户的动力电池研发、生产和供应;后续将面向欧洲、中东、非洲市场,逐步推进动力电池技术输出及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等。
截至目前,SRIO在土耳其盖姆利克的3GWh的模组和电池包产线已建成投产,合资双方正在共同推进规划20GWh产能的电芯工厂建设,未来将在孚能科技的技术支持下开发和制造新型电池。
凭借扎实的海外布局,上半年,孚能科技境外销售额达41.95亿元,较去年同期的23.31亿元增长79.97%;截至10月底,公司的境外出货量已接近8GWh,同比增长接近140%。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数据,公司储能和动力电池出口情况在行业内与比亚迪相当,位居行业前茅。
除了在海外建厂,通过靠近外国主机厂商以融入当地产业集聚之外,各大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原材料领域积极布局,争取降本保产。
其中,宁德时代以19.2亿元入股了非洲Manono锂矿项目;比亚迪中标智利矿业部的锂矿开采;欣旺达拟收购阿根廷锂矿企业GOLDINKA ENERGY S.A.持有的Laguna Caro矿权项目;力拓集团则以8.25亿美元收购阿根廷矿业公司的锂矿项目。
“无论是积极出海,还是技术创新,都是动力电池企业们应对这波行业挑战的积极实践。”刘志超总结说,如今进入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下半场,对于企业而言,只要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,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,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,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,找到机遇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张真齐 来源:中国青年报
- 中青出行
- 品了又品
-
工信部:我国已建立结构完整、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
“经过坚持不懈努力,我国建立了结构完整、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
2023-06-21 11:57工信部:将加大工作力度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
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,当前,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
2023-06-21 11:57国家发改委:加快先进充换电技术标准制修订
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欧鸿表示,目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行
2023-06-21 11:33 - 热门点击